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基本職能。它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教育和科學技術手段,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處理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社會集團和個人有關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使社會經濟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防治環境污染和維護生態平衡。
由于環境管理的內容涉及土壤、水、大氣、生物等各種環境因素,環境管理的領域涉及經濟、社會、政治、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環境管理的范圍涉及國家的各個部門,所以環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綜合性。
環境管理內容: 1、環境計劃的管理 環境計劃包括工業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計劃、流域污染控制計劃、自然環境保護計劃,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發展計劃、宣傳教育計劃等;還包括在調查、評價特定區域的環境狀況的基礎區域環境規劃。
2、環境質量的管理 主要有組織制訂各種質量標準、各類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監督撿查工作,組織調查、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以及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3、環境技術的管理 主要包括確定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防治技術路線和技術政策;確定環境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組織環境保護的技術咨詢和情報服務;組織國內和國際的環境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等。
我國環境管理制度措施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三同時"制度 3、排污收費制度 4、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5、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許可證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環境管理手段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國家和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關,根據國家行政法規所賦予的組織和指揮權力,制定方針、政策,建立法規、頒布標準,進行監督協調,對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實施行政決策和管理。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環境管理的一種強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環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
3、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利用價值規律,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控制生產者在資源開發中的行為,以便限制損害環境的社會經濟活動,獎勵積極治理污染的單位,促進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在環境管理杠桿作用。
4、技術手段 技術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產牢,又能把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術以及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等來達到保護環境目的的手段。
5、宣傳教育 宣傳教育是環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環境宣傳既是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又是一種思想動員。通過報刊、雜志、電影、電視、廣播、展覽、專題講座、文藝演出等各種文化形式廣泛宣傳,使公眾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內容,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激發公民保護環境的熱情和積極性,把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變成自覺行動,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從而制止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
圣迪咨詢是環境、職業健康與安全顧問公司,我們的團隊即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資源網絡,也掌握豐富的本土知識與實踐經驗。
|